8月30日,第1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熱鬧開場。來自53個國家、地區(qū)和國際組織的出版人,帶來了15萬余種圖書。其中最受關(guān)注的,當屬中國和德國展區(qū)。
此次博覽會將持續(xù)到9月3日,為體現(xiàn)“全民閱讀”的主旨,特設(shè)9月2日和3日兩天為“公眾場”。
現(xiàn)場
出版社首日就簽單
中國出版人在讓圖書“走出去”方面下了不少工夫,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在現(xiàn)場掛了一串巨型福娃,十分醒目。四川出版集團把展區(qū)做成小玻璃屋,玻璃窗上還貼著剪紙。當天不少出版社就已嘗到甜頭,五洲傳播出版社與韓方簽訂了“人文中國”書系18種分冊的授權(quán)合同;人民出版社也有7本書被買走版權(quán)。
作為全球最大書展法蘭克福書展的舉辦國,德國展區(qū)表現(xiàn)不俗,諸多創(chuàng)意讓人眼前一亮。現(xiàn)場還有多個主題書展,如“德國最美的書”、“德語文學新書”、“柏林亞歷山大廣場”等。
好玩
玻璃屋外“聽”詩人
“文學玻璃盒子”流行于德國,是由塑料板和有機玻璃搭建的隔音小屋,詩人站在小屋內(nèi),對著麥克風朗讀。觀眾在小屋外,如果不戴著耳機,根本聽不見,只能看著里面詩人或沉穩(wěn)或帶夸張表情的朗讀;但只要戴上耳機,即便周圍喧鬧無比,立即能聽到錄音棚般效果的詩句。
記者現(xiàn)場體驗了一番,甚至能清晰地聽到詩人上下嘴唇相碰時發(fā)出的聲音。有的詩人十分風趣,聽起來很像在說繞口令。這種形式,把“文學”陌生化,讓觀眾感覺新鮮。
體驗“首臺印刷機”
在德國展區(qū),古滕堡印刷機周圍總是圍滿了人,穿著古代德國印刷工衣服的專業(yè)技師,為觀眾展示鉛版印刷術(shù)。這臺機器生產(chǎn)于1928年,是根據(jù)世界上第一臺印刷機仿造的。為了參加這次博覽會,德方專門從古滕堡博物館借出機器。
記者看到,現(xiàn)場有人親自體驗了古滕堡印刷機的魅力,雖然流程不是很復雜,但每一個完成“印刷”過程的人,看著自己“印”出字,臉上都掛著笑容。
對話
中國圖書市場增長最快
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,記者采訪了法蘭克福書展主席岳根·博思。
您如何看待中國的圖書市場?
岳根·博思:中國是世界增長最快的圖書市場。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出版商的夢想:中國有13億人,哪怕一千個中國人中能有一個人買一冊我的書,我也能賣130萬冊。近幾年來,這個夢想已多次變成現(xiàn)實,《達·芬奇密碼》賣了450萬冊,《哈利·波特與混血王子》賣了1600萬冊,真是夢一般的數(shù)字。
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如何能成長得更好?
岳根·博思:這個博覽會已經(jīng)非常好了。但我一直有個心愿,希望書展能與市民的文化生活有更生動的交融,因此我們在北京7家書店搞了德國書展,希望能有更多的舉措讓書展延伸到市民中去。